从美西“卡壳”到全球“收缩”:供应链严阵以待,迎接关税重置
- Wakool Transport
- 5 hours ago
- 14 min read

重点摘要
美国西海岸多家港口巨头与立法者联合示警:美国最新一轮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,正引发一场堪比疫情期间的供应链大混乱,对小企业造成极大打击,许多商家已难以维持营运。
洛杉矶港与长滩港警告,若关税措施不尽快调整,未来数周内进口量恐暴跌30%至35%,严重威胁美国国内的商品供应稳定。此现象可能造成大范围缺货潮,并波及物流、零售、农业与制造业等关键产业链,带来裁员风暴。
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,美国多家大型零售商与进口商已提前布局,积极发货、加紧囤货,试图借此缓冲新增关税成本。然而,这些举措仅能短期应对,难以根本解决压力。
在跨境电商领域,SHEIN、Temu等平台也已宣布全面涨价约30%,把额外成本转嫁给消费者。消费者负担加重、价格上涨压力扩大,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与不满。
专家指出,若持续施行该政策,美国内需市场将陷入价格高涨、供给紧张的双重困境。中小企业首当其冲,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,整个经济链条面临新的动荡。
中国出口大跳水,海运市场同步受创:持续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正重创中国出口动能,出口量出现断崖式下滑。受此影响,多家航运公司被迫大幅削减超过一半的跨太平洋航次,以应对急剧下滑的运输需求。
此次运力削减的规模与疫情初期几乎如出一辙,市场信心受到严重打击。根据当前数据显示,集装箱现货运价已暂时稳定在每标箱2,800至3,800美元之间,与年初相比,价格跌幅已超过50%。
尽管表面价格暂时止跌,但业内人士普遍发出警告:现有的价格平台难以长期维持。若美国关税政策不变、消费持续疲软,将进一步压制家庭支出,届时即使航司继续采取“捂盘”策略压缩舱位,第二季度运价仍可能再度探底。
这种情况让整个海运市场雪上加霜。航运企业面临“缩舱无效、运价难保”的双重困境,而中国出口商也陷入“订单骤减、成本转嫁难”的恶性循环中。
北美货运与用工:“分裂式”趋势正在加剧:随着中美贸易格局持续重构,美国货运与用工市场出现明显“分裂”走势。根据最新数据显示,2024年4月,美国卡车运输业仅新增1,400个岗位,占比不足0.1%,整体就业总数仍比2022年同期下降约3.9%,显示出长途运输需求持续低迷。
与此同时,为了对冲新一轮关税冲击,企业纷纷加快囤货节奏,带动全国仓储行业激增近10,000个工作岗位,大量库存被堆积如山,形成鲜明对比。
值得注意的是,美加墨跨境贸易热度不减。2024年前段时间,美国与加拿大的贸易额达7,620亿美元,与墨西哥的贸易额则飙升至8,400亿美元,显示出“近岸生产”(nearshoring)策略正不断深化。北美区域内供应链联系日益紧密,部分企业已将制造与物流环节转回北美或周边地区,以减轻对中国的依赖。
然而,美国政府拟对部分进口商品再加征25%关税的提案,又为这一趋势蒙上一层不确定阴影。新一轮征税可能迫使企业重新评估采购与布局策略,也将进一步挑战当前本就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体系。
物流业逆风提效自救,灵活应变成新常态:在全球贸易波动与市场需求持续降温的背景下,物流服务商正加速转型,以“精简 + 灵活”的策略自救,试图在逆势中稳住利润、增强抗压能力。
以 DHL 为例,尽管第一季度货运量下滑,但公司通过主动削减航空运力、聚焦与最具成本效益的航司合作,反而实现了利润的逆势增长。旗下“Fit for Growth”精简计划目标明确,计划在2024年底前削减超过11亿美元的运营成本。
具体行动包括:
终止与 Polar Air Cargo 的联营合作
取消部分航线租赁
全面清退过剩运力
这种“硬着头皮瘦身、聚焦利润核心”的策略,正逐渐成为行业共识。面对高成本与不确定市场环境,能否果断调整运营结构、控制资源配置,成了物流企业生存的关键。拥有灵活供应链布局的企业表现尤为突出:他们通过转港至替代口岸、推动近岸生产(nearshoring),以及依靠雄厚资金实力吸收短期冲击,显现出更强的韧性和战略前瞻性。
在这一轮全球贸易重构过程中,唯有快速调整、灵活应变的公司,才能穿越动荡周期,并在新格局下抢占先机。

美西港口陷“关税旋涡”,全美供应链拉响红色警报
在近年的贸易冲突中,美国西海岸港口已成为矛盾焦点。近日,加州、俄勒冈州与华盛顿州的多位官员罕见地一致发声,强烈批评特朗普政府最新关税政策“草率、鲁莽”,并警告其将引发严重经济连锁反应。
洛杉矶港与长滩港作为全美约40%进口货物的门户,其运作状况几乎等同于全国经济的“体温计”。如今,这个体温已急剧下降——洛杉矶港预计两周内进港量将暴跌35%,长滩港也为5月预期超30%的跌幅做准备,截至初夏,已取消34次船期,与第一季度的“抢货热潮”形成强烈对比。
不仅如此,港口与劳工组织也日益担忧更深层次的冲击。进口减少意味着码头工人、卡车司机与仓储人员的工时被压缩,尽管冲击不像疫情初期那样猛烈,却在慢慢积累压力。一位业内人士更直言,这就像2020年初的慢动作重演——保税仓库堆满了因高关税而被“晾置”的货物。
出口端同样遭殃。例如,加州中央谷和太平洋西北的农场主若再延误出货,将可能失去海外长期买家。长滩港执行董事马里奥·科德罗(Mario Cordero)警告:短期内消费者需做好“货少价高”的心理准备,长期来看,数百万贸易相关岗位面临严峻挑战。
为了减缓冲击,美国零售商与进口商在3月与4月抢先大规模囤货,尽力缓冲第一波成本上涨。一些大型连锁品牌更是公开表示,初期的关税将由企业吸收,不立即转嫁消费者。而在跨境电商方面,SHEIN 与 Temu 原本借助800美元小额免税政策“狂揽订单”,如今政策漏洞被堵,价格随之上涨。两家平台均已在4月25日前公布涨价计划,消费者已明显感受到“白菜价”商品价格标签的变化。
与此同时,亚马逊采取不同策略。高层强调要守住价格优势,就算必须压缩利润、重谈供应合同也在所不惜。事实证明,这一策略初见成效: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,美国本土第三方卖家普遍调降价格以保销量和搜索排名;相对地,部分中国卖家面对最高145%关税压力,则尝试凭借品牌溢价进行涨价试探。
当前,零售商普遍采取“三板斧”来应对挑战:
动态定价——视市场弹性灵活调整价格;
提前囤货——规避未来成本上涨风险;
供应链弹性采购——从更多国家与地区调度货源。
虽然这三招暂时起效,但在关税与成本双压背景下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
关税战影响——关键指标(2025年5月)
指标/相关方 | 影响/应对 | 来源 |
洛杉矶/长滩港进口量 (预测) | 未来几周预计下降 30–35%(关税冲击) | 洛杉矶/长滩港口官员 |
跨太平洋航次取消 | 4月–5月已取消 34 次,空白航次率 56% | Drewry analysis |
美国进口商库存 | 暴增 —— 4 月仓储岗位新增 9,800 个 | BLS 就业报告 |
SHEIN / Temu 美国端价格 | 上调 ≈ 30%(已把新关税成本加到售价里) | 公司公告 |
亚马逊美国第三方卖家价格 | 分化:多数本土卖家 Q1 降价;中国卖家坚挺或跟着涨 | Jungle Scout Index |
消费者影响 | 零售价格走高,货品选择更少 | 长滩港展望 |
岗位影响(贸易相关) | 若关税持续,数百万相关岗位将面临风险 | 美西官员 |

中国出口大跌,海运市场压力山大
跨太平洋集装箱贸易正面临“需求降温 + 关税升级”双重打击。2025年初,受预期加税驱动,出口商纷纷抢在政策生效前集中装船,导致一度出现货量暴涨现象。然而,自4月起,亚太至北美的运量骤然下滑,趋势急转直下。
中国出口数据成为这波回落的实锤证据,波动直接反映在美国各大港口的吞吐量骤降上。为了应对严重供需失衡,航运公司大举削减航次,仅在现货市场上,就有56%的远东—美国航次被取消。这种“腰斩式”砍航操作,除非危机时期,极为罕见。
虽然该策略暂时缓解了价格暴跌风险,但整体运价依然偏软。截至4月中旬:
西海岸航线现货均价降至每标箱2,790美元
东海岸均价则为3,830美元相比1月高点,几近腰斩(而2024年同期价格还一度突破5,000美元/标箱)。
4月初,为抢在4月9日关税截止前出货,运价一度小幅反弹:西海岸上涨16%,东海岸上涨10%,但随着新关税落地及中国反制措施出台,这波反弹很快“凉透”。
不仅是跨太平洋航线,亚欧货运市场也陷入疲软。5月初飞北欧的现货价格下跌约8%,跌至每标箱2,130美元,创2023年以来新低。部分出口商尝试将货物转向欧洲避税,然而欧洲市场本身也无法承接更多运量,无论是港口处理能力、仓储容量还是实际需求皆现瓶颈。
Xeneta首席分析师 Peter Sand 警告:这种“转港避税”的策略将使多条航线同步承压,整体运价被拖低。
眼下的现货价格虽看似平稳,实则脆弱如纸。Peter Sand 点出关键:“现货市场的稳定或许只是昙花一现。”在通胀压力、高关税与消费者信心疲软的多重挤压下,亚洲出口箱量恐将再次萎缩。除非政策面出现重大松动,或消费端奇迹回暖,航司再怎么“捂盘”,也挡不住潜在的下一轮下探。
对美国进口商来说,虽然运价下滑在短期内带来一定“喘息空间”,有助于平衡部分关税成本,但市场的高度不确定性正迫使企业不得不动态调整操作策略。
供应链进入“极限应变模式”,灵活性成生存法则
如今,全球物流已进入“极限模式”:
随时改路线
随时调价格
随时重排计划
部分美国进口商已将预订航次从中国航司转至第三地港口,以规避更多关税及额外收费,特别是美国方面正在考虑对中国造船征收新型港口费。
与此同时,中国也在加强关键物资的出口管制,美中之间的贸易攻防持续升级,令全球供应链进一步承压。
2025年注定不是轻松的一年。灵活性不再是优势,而是生存底线。货主与物流商必须保持高度警觉,随时准备做出“大转弯”。哪怕只是一两天的延迟,也可能意味着错过窗口、损失利润,在政策与价格的双重拉扯下,供应链正被绷紧到极限。
北美跨境贸易稳中有压,供应链韧性与关税博弈正面交锋
在全球贸易动荡加剧的局势中,北美内部的跨境贸易成为区域稳定的“定海神针”。得益于 USMCA(美墨加协定)提供的关税优势与地缘便利,美国2024年与邻国的双边贸易额不断攀升:
对加拿大达7,620亿美元
对墨西哥更高达8,400亿美元双双创下历史新高。
企业普遍认为,区域供应链更短、更灵活,形成“三国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生态格局。正如 Polaris Transportation 的 David Cox 所言:“这种缠在一起,其实是件好事。” 近岸外包持续加速,墨加产线变“新工厂” Nearshoring(近岸外包)趋势愈发明显,许多制造商将产线从亚洲转移至墨西哥或加拿大,既缩短交付周期,也降低地缘政治风险。
例如,墨西哥每年生产约18万辆拖拉机,其中90%出口至美国和加拿大,可见北美产业链的高度整合。即便亚太—北美整体货运降温,像新拉雷多(Nuevo Laredo)这类工业重镇的运输需求仍在攀升,成为区域物流枢纽。
不过,新的美国关税计划为区域贸易投下阴影。尽管 USMCA 成员有税收红利,但只要产品中含有大量中国零件,仍有被征税风险。尤其是“统一征收25%关税”的粗放方案,对低利润的跨境商品形成直接冲击。
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 Jason Miller 警告:汽车、电子等行业若不能调整供应链结构,可能将被迫“瘦身”甚至退场。
货主应变:打补丁、调结构、避税组合拳齐上阵
面对此局,各类企业展开“补丁式应对”,强化合规、重构路径:
确保北美原产比例达75%以上,符合USMCA规则
通过保税仓模式调拨货物,规避关税负担
在墨西哥/加拿大进行最终组装再返销美国,灵活组合区域价值链
专攻北美跨境业务的物流商也同步“加班加点”:一边协助客户跑合规,一边协助重塑供应链细节。
运输业冷热不均,仓储热、卡车冷
回到美国国内,卡车运输市场依旧疲软。虽然3月新增约7,000个岗位,但4月基本停滞,总体就业仍比去年低3.2%。货运量也持续低迷,U.S. Bank 的 Freight Payment Index 已连续11个季度下跌。
反观仓储业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:
4月仓储岗位攀升至185.3万,再创新高
大量进口商“先囤为敬”,将库存堆入仓库以对冲关税风险
库存会不会反拉运输?专家:经济表现是关键变量
下一步,关键问题在于:这些库存会不会反向拉动一波运输反弹?
部分分析师认为,若消费稳定,或许能看到所谓的“反向牛鞭效应”——仓库里的货终将动起来;但若经济走弱、关税继续压制消费力,这些库存可能会继续“沉睡”,运输需求反而进一步萎缩。
当前运价表现也反映市场仍处于“探底阶段”:
合约价同比下降约1–3%
小型卡车公司持续退出市场,运力被动收缩
现货价略有反弹,但整体仍在底部徘徊
FreightWaves 的供需指数显示市场略趋稳定,但未来能否真正回暖,仍取决于关税政策是否“放水”以及整体消费能否持续支撑。
2025:灵活性就是生命线
在关税政策不确定性与市场反复震荡之间,灵活性已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。
2025年,货主和物流商必须具备以下三种能力:
随时改路线
随时调价格
随时重排计划
如今,供应链的韧性不再是可选项,而是生存底线。在政策与市场波动中,唯有快速应变、动态优化,才能穿越这段关税与地缘风险交织的动荡周期。

航空货运与物流:效率胜过盲目扩张
在全球海运“空跑”现象持续发酵之际,航空货运板块也正在加速适应“低运量、高波动”的新常态。代表性案例非 DHL Express 莫属——尽管2025年第一季度包裹量同比下滑7%,但其营业利润反而增长4.8%,达到7.54亿美元,展现出“靠效率赢利润”的新打法。
DHL 不再盲目追求运量扩张,而是聚焦高价值货件、提升飞机利用率,并有效受益于燃油成本下跌,运营更加精干,盈利能力显著增强。
“Fit for Growth”登场,年省11亿美元成本
DHL 这一系列变化的核心,在于2025年3月启动的**“Fit for Growth”战略计划**,目标是在未来每年削减超过11亿美元的运营成本。行动果断明确,包括:
终止与 Polar Air Cargo 的合资航线合作
不再从 SmartLynx、AirExplore 等第三方承租飞机
集中资源投资于自有机队与战略型合作航司
这一策略使 DHL 资源配置更集中、风险更可控,并提高了运营灵活性。
尽管 DHL 国际运量一季度同比下降7.1%,却仍成功将航空成本压低了7%,同时在枢纽端也大幅节流。新交付的波音777货机陆续投入使用,进一步提升燃油效率、分摊维修成本;其亚洲分支Air Hong Kong 也正加快机队更新,提升整体网络效能。
物流行业集体转向:不扩张,拼效能
这不只是 DHL 的转型。FedEx、UPS 等全球巨头也纷纷祭出自家提效项目,如 FedEx 的“Drive”计划、UPS 的“Efficiency Reimagined”计划,均聚焦于:
压缩运营冗余
控制成本结构
提升利润稳定性
疫情期间“疯狂扩产”的战略已被彻底放弃,取而代之的是“精打细算、快速反应”的新常态。不“多快好省”,难以应对接下来更复杂的全球市场。
这一策略短期虽可能导致裁员、减少承运商选择,但从中长期看,将打造更稳健的运营系统。
航线资源更紧俏,区域策略成新焦点
航线减少后,部分货主面临航线更紧张、预订更具竞争压力的挑战。但这也反映出市场资源配置更加精准。DHL 指出其在中美贸易风暴中的曝险较低,得以将战略重心转向风险较低的走廊:
欧洲区域内网络
亚洲区域内网络
而对于受到运量腰斩冲击的跨太平洋航线,则采取果断收缩策略,避免陷入“赔本跑量”的陷阱。
未来赢家:平衡爆发力与抗通胀能力者
放眼2025年,全球物流市场的关键不再是“谁规模大”,而是“谁能在‘突发爆量’与‘避免产能堆积’之间找到最优解”。只有具备快速反应、精准调度与战略灵活性的企业,才能在空运、海运、陆运的多线竞跑中领跑市场。
无论哪种运输方式,谁的动作快过市场,谁就赢得主动权。
展望:在变局中破浪前行
贸易政策不确定仍是头号风险
随着“美国优先”贸易政策和一系列新关税持续执行,行业各方正紧盯华盛顿与北京的每一点动向。任何政策松动或升级,都将瞬间反映在运量、运价稳定性和旺季计划上。美国零售商不得不在“自家先吸收成本”与“尽快转嫁给消费者”之间做抉择,这也将考验市场的价格承受力。
中国出口承压
面对美方订单减缓,中国制造业或需更多政策扶持。短期内,航司通过大规模空载航次和弹性调配产能来应对东向运量疲软——但如果伴随开学季的季节性需求不及预期,现货运价很可能再度下行。
北美贸易相对稳健
得益于美墨加协定(USMCA)和地理优势,区域内跨境供应链依旧表现出强劲韧性。越来越多美国企业将产线或供应环节转向墨西哥和加拿大,以缩短交期、分散地缘风险。然而,近岸外包带来的跨境运量激增,也在对码头、仓储和卡车运能形成新的考验。
操作灵活成竞争利器
在高成本与不确定环境下,物流服务商加速拥抱数字化和 AI 驱动的优化方案,从路线规划、库存管理到最后一公里配送,全链条求效。仓储岗位的持续增长,也映射出“提前预置”库存的新趋势,企业正将重点转向快速履约能力。
底线
展望2025年下半年,行业大概率不会迎来爆发式增长,但已在高成本、低可见度的环境中练就生存之道。那些能保持灵活机动、拓展多元化供应链并持续投入自适应技术的企业,将牢牢占据先机。全球供应链并非崩塌,而是在不断再平衡,每一次冲击都催生出新的创新路径,让货物持续“能动”起来。
威酷运输:关税风暴下的实战解决方案
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扰乱货运流向、不断抬高成本,威酷运输通过灵活合规的物流策略,助力企业快速调整应对:
抗关税路线规划 & 仓储服务
将库存转移至美国仓库,降低实时通关风险
借力智能补货系统,避开旺季通关排队延误
多式联运多元化
自有车队负责支线运输,实现更高性价比与抗风险能力
通过替代港口或跨境枢纽改道,躲开政策“卡脖”环节
合规通关 & 成本管控
确保美国 HTS 编码准确,杜绝罚款与通关延迟
专业清关支持,应对免税额(de minimis)和保税区(FTZ)政策变动
数字化供应链可视化
实时追踪+智能库存方案 = 更快决策、更少波动
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,威酷的一体化物流方案帮您守住利润、畅通货流,让供应链始终保持竞争优势。